穿过门楼,见西边为十亩广场,高低跌落,错落有致,边自南向北依次为大学校长馆客家匾额馆主馆客家博物馆及将军馆,除主馆新筑外,其余均为原民居就势改建而成。
走进主馆,一楼大厅正墙刻有巨型亻厓字,隶书,高约六七米,亻厓字为我之意,乃典型客家话。亻厓字正下方横陈梁柱一根,长约七八米,雕刻牡丹花纹,原刻雕,黑漆镏金。此地缘何放置此物?原多指河南,牡丹则为千年帝都洛阳名花,此条牡丹刻雕梁柱安放于此,寓意客家人自原,做人堂正,能顶天立地。亻厓字上部厅顶,以半圆围龙屋形作顶。此厅亻厓字梁柱及围龙屋,点出主要客家元素,令人未作参观,先略客家精神。
主馆客家博物馆占地面积5984.7方米,建筑面积1.2万方米。馆内二楼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分客从何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示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展示客家深厚之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第一厅客从何。但见巨型腾龙模型立于正厅,柱左右木刻对联晋唐南迁始汉洛继赣汀终聚嘉应皇皇客都州文明光大地,明清西徙历婆罗踵五域更布全球泱泱华夏乡邦俊杰展鸿图,联道出客家民系千年迁徙历程。此厅展出客家人迁徙历程客家话族谱姓氏堂号等客家元素。
何谓客家人?自晋唐始,为避五胡战乱,从汉族分出,由原河南陕西等地五度南迁,成长于闽粤赣边,有同语言同文化特征同心理素质为标志的人们,叫做客家人。
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由原迁到了湖北河南南部及安徽江西等地;
第二次继续南迁至安徽以南及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北边界;
第三次继续南迁到广部北部;
第四次迁至广部与四川湖南等地;
第五次迁至广南部及海南岛。
在如史诗般之五次南迁,逐步形成客家驿站石壁客家摇篮赣州客家通衢石城客家祖地汀州及世界客都梅州等五个主要聚集地。客家人在南岭闽粤赣边境聚居后,不断繁衍并辐射海外,遍布世界,据统计,客家人内约5000万,其广约2000万江西约1000万广西约500万福建约400万,外约414万人,其客属人数在10万以上之家有印尼约120万马西亚约100万泰约60万新加坡约50万美约10万。
千年迁徙路漫漫,一口客话认宗亲。客家人讲客家话。客家话,又称客方言,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人自原,客家话保留大量原古音。客家话又分化为梅县客家话赣南客家话闽西客家话四川客家话和台湾客家话等支系。以州正音之客家方言族谱姓氏堂号,昭示客家人曾是原文化正统身份。
第二厅客家风情。此厅展示客家生生活手工技艺客家妇女客家舞蹈以及客家民俗等客家风情。
客家先民远迁而,客居山区,无沿海渔盐之利三角洲原之便,靠聚族力量,辟山开埠,春耕夏种,秋实冬藏,安家立业,耕读繁衍。从展示之犁耙辘轴风车踏碓陶瓷器具等,可见客家人有非凡之才智。客家妇女素不缠足束胸,保持天胸天足,以质朴勤劳及惠德善良而著称,自学做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灶头锅尾田头地尾针头线尾,能文能武。
客家民风淳朴,秉承州遗风,客家风俗,古风犹存,如葬俗婚俗赏灯端午挂葛等路车鸡臂敬老者插青拖青对轿联结缘赛花撑腰棍作福犁春牛耕牛节大圆桌大酒壶大碗酒做生基围龙墓做丧事走古事等客家风俗惯,仍保持原古老风俗,婚嫁风俗仍按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而行,喜庆古朴。
非物质文化遗众多,如船灯舞鲤鱼灯舞竹马舞花环龙烧火龙春牛舞稻草龙香火龙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客家人几经迁徙,客家饮食融合渗透兼收并蓄,创造出独特之客家菜,客家人口味重,客家菜重在肥咸香。
第三厅地标围屋,领略客家建筑。
客家民居乃客家民系迁徙过程对汉文化继承与发展,典型建筑有圆围方围及半圆围龙屋,包涵传统礼制伦理道德及风水意识,在民居建筑独树一帜。客家围屋建造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采用原汉族建筑工艺最为先进之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技艺,在丘陵及山坡地带建造围屋。
圆围及方围民居,称为土楼,以福建居多,半圆形围龙屋以梅州居多。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并列为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其特点有三
一是大,占地少则八九亩,多则三十亩以上;
二是坚固安全,土墙厚实,外可防御,内则和谐;
三是富丽堂皇,雕龙画栋,刻雕细描。
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地之间,屋宇层层叠叠,前低后高,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之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为半月形池塘,后是半圆形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正屋,形成圆形整体,美仑美奂。围龙屋以轴线为线左右对称,由龙厅半月形围龙化胎上堂堂下堂天井左右横屋禾坪半月形水塘组成,房间少则几十间,多则几百间,兴宁现存最大围龙屋,有六围,内设私塾及票号,足见何其兴盛。
围龙屋如厚重史书,富有军事价值消防价值建筑价值及民俗价值,博大精深,日本学者誉称客家民居为方的古罗马,建筑史上的奇迹。此厅展示客家民居介绍及实物构件,厅内放置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之梅州城区廖氏宗祠梁架及三围六横围龙屋模型,围龙屋既有北方四合之严谨,亦有南方园林之秀美,体现客家人追求与自然间和谐统一相生相息之思想。福建土楼已入选世界自然遗,客家围龙屋亦在申报之。
第四厅人文秀区,感受客家精神。
客家从原衣冠南迁,秉承先志,注重礼制,崇尚读书,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定多安泰,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必有大成山瘠栽松柏,家贫好读书,各地学宫书社学官学义学及私塾遍布,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客家地区知名书如元城书濂溪书七贤书锦江书松江书鄞江书新罗书森玉书紫阳书山书正谊书道南书丽译书龙山书广陵书观文书觉觉书卧龙书正音书溪书等。官办学宫,如梅州学宫兴宁学宫五华学宫等亦久负盛名。客家地区文治武功,科举功名,英才辈出,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进士九子七成才三代三翰一腹三翰,据统计,客家梅州地区历代登科人数达人,其进士234人举人1645人秀才人。
客家地区亦造就许多如文天祥袁崇焕黄遵宪丁日昌丘逢甲宋湘叶剑英廖仲恺叶挺等名士英才,出现如张弼士胡文虎姚德胜等商贾巨人。
第五厅客家腾飞。客家先民千年迁徙,颠沛流离,筚路蓝缕,闯荡天涯,四海为家,梅州人以梅州香自苦寒作为客家精神。客家之崛起,带动客家研究之兴起,各地客家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据统计现在26家客家研究机构,各地成立客家联谊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1971年在香港首次召开,至2012年已在世界各地召开25届。此厅展示客家人及客家地区取得之成就及描绘之蓝图。
游却主馆,转至客家匾额馆。客家匾额馆紧邻主馆而立,建于达夫楼,占地面积1500方米,建筑面积2600方米,是始建于1935年之客家民居建筑,西合璧,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客家匾额俗源远流长,可溯至秦汉,盛于明清,寓传统文化之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乃极富华民族特色之民俗文化精品。客家匾额馆陈列匾额征集于广福建及江西等客家地区,历时3年,征得160方,为广省唯一匾额专题馆,匾额多为明清时期,分为功名匾寿庆匾商号匾门楣匾堂号匾功德匾综合匾等七部分。走进匾额馆,穿行于匾额之间,但见匾额或挂于走廊,或挂于廓间,或阴刻,或阳雕,大不等,古色古香,细细品味,颇得其趣。
大学校长馆,以先勤楼为馆,占地525方米,建筑面积1050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之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砖混结构,两进两层两横四合式,为张鹤贤所建。
馆陈晚清以梅州籍海内外校长书记之事迹,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校校长校及干部培训类校校长成人高校类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等八大部分24个展室,展陈237位大学校长,其正职103人,副职83人,士校长10人。第一展区叶剑英与教育第12展室,叶剑英既是元帅,亦为儒将,曾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南方大学校长军事科学长。第二展区士校长第24展室,梅州有两科学和工程士23名,其士校长10名。第三展区知名校校长第513展室,知名校校长63名,其正职30名,副职33名。参观大学校长馆,感受梅州人文之厚重。
将军馆位于主馆北面之纯厚楼,占地面积550方米,建筑面积1100方米,是建于1946年之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砖木结构,两进两层杠楼式,由杨幼勉及杨谦楣建。
馆陈辛亥革命以19112007梅州籍将军,有473位将军,其上将10人将99人少将364人,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等六大部分13个展室。第一部分为革命先驱,有上将3名,将2名,少将1名;第二部分为长征英杰,有将3名,少将2名;第三部分为抗日名将,有上将2名,将3名,少将4名;第四部分为开功臣,有少将4名;第五部分为当代骄子,有少将14名;第六部分为将军谱,收录全部将军之生简介及照片,以区域划分,顺序为梅江区23名,兴宁市92名,梅县122名,远县33名,蕉岭县29名,大埔县81名,丰顺县10名,五华县62名。参观将军馆,感受客家人重义尚武精神,犹见客家儿女投身军旅金戈铁马之身影。
参考路线导航客家博物馆,在梅河高速梅州城区下高速,至梅州火车站,沿彬芳大道往北,行至山大桥,过桥左侧即至。免门票。